董宇辉小作文事件随着孙冬旭的下课而迎来高潮。文化人吵架确实与众不同,没有精彩的撕逼情节,与老俞碰面也要找个小桌子坐下来慢慢谈,泡上一壶茶,桌上立一个“老俞闲话”的牌子,客客气气、大大方方地聊。
看完直播,想到一个问题:在设计行业,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“董宇辉现象”呢?
撇开三人:老板,职业经理人,打工人的身份关系,事件的本质是公司与人才的矛盾,而且这个人才还掌握着公司现在的资源和未来的财富密码。
这是不是也像极了很多设计公司?
领导不需要你成为“董宇辉”,只想你做螺丝钉
在设计公司里,领导希望每个设计师都能力出众又听话,当才华出众的设计师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,用创意和才华为公司赢得了项目和客户的时候,就会担心他们自立门户或者跳槽带走项目和资源。
这样的事例在行业里没少发生过。细数如今知名的民营设计公司,哪一位创始人不是在大平台历练后创立公司,最终独当一面的呢?
个人能力过强,对于设计公司而言成为一个风险。
于是,公司领导一边忙着给设计师“画饼”,一边又要打压设计师的创作热情。牢牢把握客户的同时,紧紧抓住方案设计权。
“ 做一个陪标方案中标了,反而被领导臭骂了一顿 ” 一位在大院任职的年轻建筑师吐槽说,尽管客户很满意方案,但是因为领导的方案被甲方否掉了,让领导很没面子。
公司只需要听话的绘图员,能充分理解领导的设计并深化图纸。大多数有创意的设计师都把才华展现在了对领导寥寥几笔草图的“领悟与揣摩”上了。最后署上领导的名字,成为领导的作品。
这也许就是为什么80,90后再难出设计大师的原因。
如果没有东方甄选平台,或许就没有董宇辉的成功,他的能力会埋没在抖音芸芸主播之中,毕竟抖音里的人才太多了 。
对于年轻建筑师而言,公司的作用同样不言而喻,在高投资额的建筑开发行业,只有大公司平台才有机会接触到优秀项目,个人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历练,积累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设计能力。
如果他们选择年轻时候自己创业,就难以接到好的设计项目。不仅设计费用低,建筑投资往往也很低,做着又好又便宜的项目,建筑落成效果差,最终连个能拿上台面的作品都挑不出来。没有积累,更别提公司的长远发展。
所以绝大多数的设计师都只能选择在设计公司中承受内卷和压力。
为什么大家都劝退建筑学?为什么大家都在思考转行?
就是公司里面呆着太压抑。
一眼能看到20年后的工作状态——依然是加班画图。
设计师希望有更大的发挥空间,才华才能得以发挥,而公司又害怕失去对他们的掌控力,一心想让他们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。
所以,在一家建筑设计公司里很难诞生新的明星建筑师,或者说:
大公司容下有才华的年轻人。这一点在明星事务所尤为明显。
事实上,拥有人才优势的很多大院,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设计力,已经在尝试孵化个人工作室,也慢慢开始重视明星建筑师的培养和宣传。因为他们国企的项目更加稳定,不用太担心人才流失的影响。
在国有大院,年轻人参与方案设计的机会更多一些。
国外建筑事务所有较长的历史,对于品牌传承,有更多的经验。部分个人事务所在主持建筑师去世后走向衰落。也有少数通过合伙人制度传承延续了五十多年,甚至百年的企业。
一家优秀的事务所,应该能容下优秀的建筑师。想要长远发展,需要一个合理的管理制度与分配原则。
然而,相对火爆的直播行业,在地产开发量持续减少的行情下,所有制度都显得愈加无力。